1.
(1)“飞”是眼见之景,“啭”是耳闻之声;“漠漠”“阴阴”是运用叠词,这两点是最鲜明最好把握的.(2)尾联用了典故,在注释中已将典故的意思解释出来了,情感理解根据典故意思再结合诗句即可.答案:(1)①动静结合(以动写静):广漠空蒙的水田,蔚然深秀的密林,此为静;白鹭翩翩起飞,黄鹂互相唱和,动静结合,体现田园风光优美,富有生机.②对比、映衬:雪白的白鹭,金黄的黄鹂,浓绿的夏木,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,相映成趣.③多角度描写:绘形绘声绘色,“阴阴”写夏木茂密之形,“飞”写白鹭翩翩起飞之状;“啭”写黄鹂啼啭之声;白鹭、黄鹂、浓绿的夏木,色彩鲜明.④运用叠词:漠漠,形容水田广布,视野苍茫;阴阴,描状夏木茂密,境界幽深.突出强调了景物的特点.(每点3分,答出两点可给满分.意思对即可.)(2)尾联运用两个典故,表达自己与人相处,不狂妄,不拘形迹,没有心机,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.(2分)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隐居山林、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.(3分)译文:空林积雨,薪火难以点燃.午饭做完,马上送向田间.漠漠水田,飞起几只白鹭;阴阴夏树,传来婉转鸟鸣.惯于山间安静,早起遍地看花.松下长吃素食,采摘路葵佐餐.我与野老已融洽无间,海鸥为何还要猜疑?赏析:首联写田家生活,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.诗人视野所及,先写空林烟火,一个“迟”字,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,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;再写农家早炊、饷田以至田头野餐,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,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,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.颔联写自然景色,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:“漠漠水田飞白鹭,阴阴夏木啭黄鹂.”辋川之夏,百鸟飞鸣,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、白鹭,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:雪白的白鹭,金黄的黄鹂,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;白鹭飞行,黄鹂鸣啭,一则取动态,一则取声音;漠漠,形容水田广布,视野苍茫;阴阴,描状夏木茂密,境界幽深.两种景象互相映衬,互相配合,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.所谓“诗中有画”,这便是很好的例证.“山中习静观朝槿,松下清斋折露葵.”诗人独处空山之中,幽栖松林之下,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,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.这情调,在一般世人看来,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.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,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,比起那纷纷扰扰、尔虞我诈的名利场,不啻天壤云泥.“野老与人争席罢,海鸥何事更相疑?”诗人在这里借用了《庄子•寓言》和《列子•黄帝》中的两个典故,快慰地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,随缘任遇,与世无争,再也不被人猜忌,足可以免除尘世烦恼,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.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,一正用,一反用,两相结合,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作者远离尘嚣、澹泊自然的心境,而这种心境,正是上联所写“清斋”“习静”的结果.。
2.“白鸥飞过带诗来”的意思,印证了老人的那句话
白鸥飞过带来了吟诗的雅兴和灵感
出自宋代诗人俞桂的诗句:
宋·俞桂 【七绝·过湖】
舟移别岸水纹开,日暖风香正落梅。
山色蒙蒙横画轴,白鸥飞处带诗来。
原意是说若隐若现的山色像幅展开的画卷,白鸥飞过带来了吟诗的雅兴。 古代诗人善于从观察自然中捕捉灵感,圣洁的白鸥常常令人诗兴大发,而以白鸥为题的诗亦屡有佳作。
诗本是来自大自然,只要用平静的心去观照,自然中就有诗,就有画。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写过:“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宵。”
转载请注明出处金创诗词网 » 有关海鸥的诗句与解释